編者按
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舉行10場技術成果路演活動,為創新側和產業端的雙向奔赴創造條件。這些技術成果,體現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有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記者圍繞低空經濟、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主題,主要聚焦大會路演活動中的技術成果,挖掘、傳播創新亮點,在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陸續開展成果“路演”,助力江蘇大地產學研合作之花更加繁茂。
近年來,人工智能、5G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加速智能化轉型步伐。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的智能制造產業專題路演活動中,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中科先進光電技術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蘇州臻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業,推介了10個創新成果。記者采訪3個成果的研發團隊,感受智能制造蘊含的強大創新能力。
視覺中國
教會機器人眼明手快摘果采茶
果樹上掛滿果實,摘果者卻是人類的“機器人”工友。只見它靈巧地穿梭于山地林間,精準識別果實并摘下。在路演活動中,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樊衛華介紹團隊最新成果——果、茶高效精準采摘機器人。
采摘是果茶生產鏈條中最耗時、耗力的環節。果園茶場的經營成本中,雇傭采摘工人的費用占一半以上,還存在采摘工人短缺的現象。這款機器人,如何做到替代人工?
“果園、茶園往往位于丘陵地帶,且在采摘季節需要搶收。這款機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目標識別與智能控制技術,解決‘怎么去、要采啥、怎么采、不誤時’四大問題。”樊衛華進一步解釋,機器人采用輕量化仿生設計,擁有多自由度機械臂,可以適應丘陵山地等復雜地形;擁有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技能,即使GPS信號被果樹遮擋也能準確導航;在智能視覺系統方面,采用自研人工智能算法,可實現果實和茶葉的快速識別與毫米級定位。而精準控制系統則創新性地引入主動抗干擾技術,使機械臂能夠根據作物動態自動調整采摘策略,極大提高作業效率。
實測數據表明,這款機器人的果實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以蘋果和梨子為例,一條機械臂平均每3.6秒可采摘一顆果實,而機器人可以安裝2到4條機械臂。除摘果外,這款機器人也可用于采茶,識別準確率達90%以上、茶葉完整率達85%以上。
磨出更硬更尖的“工業牙齒”
硬質合金作為工業關鍵基礎材料,因其耐磨損、耐沖擊等特性被譽為“工業牙齒”,常被制成工業領域的切割刀具。然而,由于國產產品存在硬度不夠、壽命短等問題,多年來“工業牙齒”的高端品牌、型號依賴進口。
為解決行業痛點,中南大學杜勇教授團隊20多年前就針對硬質合金展開攻關,陸續取得突破。為促進科研成果落地,團隊2023年創辦蘇州臻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高強韌、高耐磨的“雙高”硬質合金分切刀具。
“我們建立了硬質合金數據庫及設計軟件,掌握了微結構智能設計技術,通過熱動力學計算、相場模擬和機器學習等手段,實現硬質合金‘成分—結構—性能’的協同優化,并將實驗室的超細晶調控技術、粘結相復合強化技術成功轉化為量產工藝。”蘇州臻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孝飛介紹,“我們開發的‘雙高’硬質合金,在硬度和抗彎強度等關鍵指標上已超越國際知名品牌。”
該公司已為有色金屬、鋰電池相關龍頭企業批量供貨。“企業反饋,與原本使用的分切刀具相比,我們的產品使用壽命提升2倍到3.5倍。”劉孝飛說。更讓他開心的是,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后,有多家企業與他聯系,其中兩家企業已與蘇州臻材公司達成材質開發意向。
讓新能源商用車更好開更安全
“我們正站在商用車智能化變革的歷史節點!”在路演現場,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商用車智能底盤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爾烈充滿激情地介紹,“商用車包括9座以上客車、貨車等,提升其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至關重要。”
底盤線控技術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升級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商用車底盤線控技術的研發更具挑戰性。王爾烈介紹,一方面,商用車車型多、跨度大,且車企對研發、制造和使用成本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商用車的重心高、載重變化大、使用環境復雜,面臨轉彎側傾大、坡道起步難、換擋品質差等問題,影響行車安全。
王爾烈所在團隊開展10余年攻關,在硬件架構、控制算法、系統協同上創新,相繼突破商用車驅動/傳動、制動、轉向等系統線控設計及底盤集成、乘員暈車預測與防護等方面的技術瓶頸。他以多系統協調為例介紹道:“商用車底盤子系統多、管線長,而總線帶寬有限。為了提高通信和響應速度,我們構建了商用車‘高速低時延實時通信電子電氣架構’,打造了‘柔性底盤域控系統’,有效提升控制品質和安全水平。也就是說,車子更好開、更安全了。”
目前,團隊的相關技術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并已在蘇州金龍、南汽、中國一汽等廠家運用。團隊還在持續優化技術,也期待技術在更多車企落地。
鏈接:
期盼更多智能制造成果落地開花
智能制造是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的關鍵變量,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引擎。
走出專題路演的小型會場,放眼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記者發現“智能制造”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大會設置智能制造對接洽談區,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的“超低溫五軸加工中心”等一批創新成果亮相;在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對接專場活動中,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介紹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希望為更多的制造企業、工業園區提供智能制造服務解決方案;南京埃斯頓酷卓科技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在大會現場簽約,聯合開展“面向汽車智能制造的人形機器人整機設計及智能柔性操作技術研發”項目……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也是江蘇經濟的“看家本領”。通過打造合作對接場景等措施,促進智能制造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現“智”造強勢出圈,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政策看,智能制造迎來新的發展機遇。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面,明確提出“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包括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推廣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產工藝優化方法等。
從實踐看,江蘇創新載體建設不斷加強,尤其是中國科學院工業人工智能研究所成功落地江蘇后,聚焦搶占智能制造領域科技制高點,邊建設邊出科研成果、邊引育人才團隊、邊推動產業發展。
在因地制宜新質生產力的征程上,伴隨一個個創新成果落地開花,智能制造將發揮更強的作用,造就更多的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來源:新華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